喜剧综艺如何做到持续性创新?揭秘四季《我为喜剧狂》的背后

经历过风口之后的国内喜剧综艺,该何去何从,怎样才能够良性地持续发展,这些都值得行业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我为喜剧狂》或许可以为国内喜剧综艺行业提供一些可借鉴性的经验或启发。

来源:传媒内参

/林夕

如果说今年是“慢综艺”集中爆发的一年,那么2014年则是喜剧综艺井喷式爆发的一年,二十几档喜剧节目相继冒出,一时风头无两。

从此,喜剧综艺也成为国内电视荧屏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目品类之一。几年过去了,喜剧综艺市场和政策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季播喜剧节目,多少都出现了一些疲态症状,并暴露出不少显性问题,如喜剧作品套路化、过于煽情、喜剧人才匮乏等等,一时对喜剧节目越来越不好笑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

经历过风口之后的国内喜剧综艺,该何去何从,怎样才能够良性地持续发展,这些都值得行业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值得一提的是,由湖北卫视、天津卫视、长江文化共同出品,做到第四季的喜剧综艺《我为喜剧狂》,还能够做到创新输出,或许真的可以为国内喜剧综艺行业提供一些可借鉴性的经验或启发。

目前,《我为喜剧狂》第四季已播出过半,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海选,三位“喜剧合伙人”蔡明、潘长江、苗阜,着实发掘了不少新鲜的喜剧人才,比如说“最佳配角”、“中俄混血的缇娜”、“最萌相声双胞胎大宝小宝”等素人组合。

随着正式进入第二阶段第一场的“才子笑满堂”PK赛,三位喜剧合伙人都相继派出自己战队最强实力者迎战,比如说,蔡明战队的郭丰周和光头老师王萌,潘长江战队的刘大锁和徐洪凯,以及苗阜战队的于磊和付朝奎,几组选手实力不俗,竞争之激烈自然不用多言。

走到第四季,《我为喜剧狂》是如何进行持续创新的?

构成喜剧的方式很多,搞笑的手段也很多,但是表达的内容,则应该来自生活。越是生活的,就越亲切,越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相较以明星为核心的同类节目,观众更需要大众化的、接地气的新鲜喜剧元素。” 《我为喜剧狂》联合出品公司长江文化常务副总经理沈军向“传媒内参”分享了他对于喜剧综艺制作的一些体会和门道。

众所周知,喜剧综艺不好做,素人为主的喜剧综艺更是不好做,尤其是还要做到每一季都有所创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新鲜感,这看似是一个无法完成的超级任务。

但《我为喜剧狂4》采用了三维创新的模式,让这档喜剧品牌节目保持了较强的生命力和新鲜感,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第一,喜剧作品类型更多元化。这一季的《我为喜剧狂》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喜剧表演形式,并且增加了更多元新颖的喜剧表演形式,如皖逗快板、音乐喜剧、舞蹈喜剧、魔术喜剧,以及个人化风格明显的脱口秀表演等等,目的是给观众带来更富有变化的喜剧观感。

比如说,皖逗团队以传统快板为基础,进行的创新型相声表演,大宝小宝和郭阳郭亮的两对双胞胎群口相声,以及相声班的春天类似相声合唱的独特相声剧等,不仅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力,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打磨好的剧本,挖掘草根演员隐藏的巨大喜剧潜力。相比于成名的喜剧明星,草根喜剧素人想要逗笑观众,难度大且不可控,这着实考验着他们的喜剧功底、创意,以及节目组的用心程度。

不难发现,除了喜剧作品形式的多元化之外,这一季节目中的每一个喜剧作品,无论是剧本打磨、时长、包袱、笑点节奏上都进行了一番精心准备,让素人作品以最佳状态呈现,保证了基本的喜剧效果,也最大程度上激发了素人演员的喜剧潜力。

第三,开放式心态,让喜剧综艺走得更远。真正成熟的喜剧综艺模式,它一定是具有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吸引和容纳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诞生更多更好的喜剧作品,同时可以为观众带来更有营养的高级喜剧,而不只是纯粹逗乐的三俗喜剧表演。

比如说,在第四季《我为喜剧狂》的舞台上,不仅有许多爱好喜剧表演的普通人,也有张全蛋、谢飞机这样的“网红”选手,还有八两金、黄一山这类成名多年的周星驰喜剧电影金牌搭档,还有偶像团体BEJ48,德云社、大笑工坊、嘻哈包袱铺等喜剧团体等,正是他们的加入,让这一季节目的喜剧作品更多元,与此同时也让节目品质更具保障性。

“喜剧明星”变身“喜剧合伙人”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星素结合”

从今年政策导向上来看,“素人节目”或者“星素结合”成为行业的一大热点,不少综艺节目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当然也有不少“伪星素”的结合案例。

其实,《我为喜剧狂》从第一季开始,就走的是“草根选手”“草根喜剧”的亲民路线,当下自然是占据了一定的天然优势。不过,为了将“星素结合,素人为主”的主题初心更极致化呈现,《我为喜剧狂》第四季采用的是“喜剧合伙人”的形式。

节目中三位喜剧明星,蔡明、潘长江以及苗阜,他们不再是导师或评委,而成为给素人演员助演的嘉宾或作品指导老师。由于“星素”之间的身份更趋平等性,也让草根演员成为节目中绝对的主角。

“采用合伙人制,让喜剧合伙人和素人选手之间建立了深厚感情,他们对于作品、双方的表演风格、秉性及喜剧认知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共赢。”沈军如是说。

那么,如何公平地选出更多优秀的喜剧人和作品?在具体赛制上,节目组进行了一定的科学把控,大致分为三个赛段,突围赛、淘汰赛和总决赛等。另外,对选手作品的要求,也根据不同赛制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从最初短小精悍的参赛作品到淘汰赛的中型、大型作品的驾驭,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不仅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同时也可以从中直接感受到选手们的点滴进步和蜕变过程。

而在评选规则上,从淘汰赛开始,也就是目前节目进行到的关键阶段,对于选手的去留,最终由现场300位观众决定,“喜剧合伙人”主要负责点评、拉票。

另外,沈军还向“传媒内参”透露,在最后的总决赛中,喜剧合伙人将和选手合作推出高品质的喜剧作品。当然,为了助力草根演员的明星梦,明星嘉宾还会广邀圈内好友参与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不但圆了素人选手的舞台梦想,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一场有质感的喜剧盛宴。

素人也能成喜剧明星

他们是未来喜剧的中坚力量

2014年《我为喜剧狂》开播至今,这个舞台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喜剧演员,甚至出现过许多全能的跨界艺人,一度被网友誉为“喜剧界的春晚”。

“《我为喜剧狂》从创立初期,就是一个为喜剧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同时又是一个为喜剧爱好者提升其业务能力的舞台。在保障节目效果的同时,更看重选手们的潜能和对喜剧的热爱;更乐于看到选手的成长。和竭泽而渔的节目不同,我们更乐意打造喜剧事业的未来。”沈军回忆道。

如果说评价一档素人为主的喜剧节目影响力,单就“造星能力”来说,确实不够全面,但也确实可以反应和说明一些问题,毕竟国内喜剧综艺大都面临着喜剧人才荒的一个尴尬窘境。

举例来说,《我为喜剧狂3》的冠军李丁和董建春,之后就获得了不错的资源和舞台表演机会,他们陆续参加了央视的元宵晚会,以及北京、天津等卫视的春晚。

另外,目前早已是“明星喜剧人”的范湉湉、大王、张海宇也曾在《我为喜剧狂》节目中磨炼过演技,为他们增加了不少的舞台实战经验。尤其是,喜剧新星的张海宇,早在2014年《我为喜剧狂》第一季时,他就曾以“青岛大姨”的形象进行表演。

不难发现,《我为喜剧狂》的这个舞台是为所有具备喜剧实力和表演意愿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最为公平的才华展示机会,只要你是金子,就总会发光。只要你的作品扎实,表演过硬,自然会赢得观众的支持和喜欢,所以素人也能成明星,而他们才是中国未来喜剧的中坚力量。

《我为喜剧狂》第四季依旧以其严谨的喜剧精神突出重围,成为一匹成色不错的喜剧综艺黑马,尤其是还收获了不俗的收视表现。不过,相比于收视成绩而言,笔者认为其最终可能会为中国喜剧领域发掘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这才是更值得肯定的行业“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