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书法魅力阐释书法精神:廖奔

廖奔·艺术简介

廖奔,笔名向远方,号南阳惊牛翁。戏曲与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后。先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出版《中国戏曲发展史》等著作30余种,主编“蓦然回首丛书”等数十种,发表论文、散文、杂文、诗歌、剧本、词赋六七百篇(首)。先后获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田汉戏剧理论奖等奖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习书,衷情二王,法兼黄米,博采众收,风格大气老苍、秀丽飘逸,作品经常参加各种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被众多美术馆和权威机构收藏,在自然胜地、道观佛寺刻碑立匾。

俊逸奔放抒情怀

——读廖奔先生书法作品

钱念孙

近日品读廖奔的一批书法作品,仿佛跳出每日沉闷的庸常生活,步入旷野山林观看夏云奇峰之变,其俊逸奔放、酣畅淋漓的神采,如飞瀑扑面、清风入怀,让人心驰神怡。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廖奔,幼年曾对柳公权、欧阳询楷书做过基础功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对当时流行的魏碑书体下过功夫。在上大学、读博士以及随后埋头做学问的忙碌岁月里,虽然他没有完全放下毛笔而时有所为,但中国戏曲史研究等浩瀚的学术工程让他无法心存旁骛。至人生中年,他从中国艺术研究院调至中国文联工作,身处每日与众多书画家接触的环境中,童年养成的书法兴趣在他心中燃烧起来,让他欲罢不能。于是他重新拿起毛笔,寒来暑往,深夜清旦,他一直在书法苑囿里深耕细作。

多年修行,廖奔的书法在圈内外声誉鹊起。他濡墨挥毫,以行草书为主,并立足一家之法而深入为之,兼采多家之长化入其中。他在中国书法这座名山大川里探幽揽胜,对王羲之父子构筑的奇峰异谷、颜真卿及唐代诸家搭建的亭台轩榭,都曾驻足欣赏,于宋人之书,尤其是米芾的行草书更是一见倾心。他觉得米字开朗、率真、活泼、奔放,富有美感且直抒胸臆,比较适合自己的性情和趣味,于是心追手摹,临池不辍,作品呈现出米书的绰约风姿,也或多或少地融入自己的情趣性格,伴以吸收多家法书精华,在攀登书法高峰的征途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康有为曾比较唐、宋两朝书法的特点:“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米芾在“宋四家”中虽年岁并不靠前,但不少有识者认为其书法意趣自当高出一筹。米芾的书法有着深厚的“集古字”功底,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苏轼对他的书法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评价。“风樯阵马”,是说其书法体势骏疾,飘逸超迈;“沉着痛快”,是指其跌宕飞扬之中又守得住阵脚,大有“从心所欲不逾矩”之概。

当然米书有其长亦有其短。他说自己作书是“刷字”,是指其字在笔法上中锋直下,干脆利落,但也隐含着内蕴不足,过于直露之偏弊。黄庭坚说其“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亦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这一方面褒扬米书笔势雄强恣纵;另一方面又批其仿佛仲由未拜孔子为师之前的状貌,神情不够内敛。

以廖奔的聪慧和对书史的了解,自然对米书之不足很快就洞若观火。为补救偏失,他于米书之外又对黄庭坚、王铎等行草书大家的作品仔细揣摩,反复临习,竭力在广采博纳中取长补短。廖奔意识到米书“刷字”笔画略有浮滑之感,便有意糅入锥画沙、屋漏痕笔法,以增加线条的内涵意蕴。同时,他又在米书之外博取黄庭坚、王铎等行草书大家之长。他感叹王铎草书精品既有笔势连绵、解衣盘礴的气势,又有擒纵自如、结字严谨的精妙,便注意在奔放跌宕的线条中,加以一定的含蓄和控制,以求用笔狂放而精到、大气而耐看。

他善于把简与繁、藏与露、疏与密、肥与瘦、奇与正、疾与缓等矛盾对立的因素融合起来,尽力做到“稳而不俗、险而不怪、速而不滑、润而不肥”。章法上,他重视整体气韵生动和节律变化,也尽量兼顾细节的到位和完美,追求“随情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讲究疏密有致、轻重参差,牵带萦回、顾盼神飞,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一派俊逸奔放、激扬灵动的气象流贯其间。

欣赏廖奔的书法,能明显感受到他作书率情率意率真,却不草率;书有豪气灵气,但无霸气。他的行草书,豪放恣肆间不失俊逸秀美,气度雄浑下又内蕴典雅。体会他的书写过程,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书写韵致乃发自于生命的冲动,在忘我状态中达到心手双畅、翰墨抒怀的境界,因而其作品洋溢着明目悦心的神采。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评论他的书法“神融气畅,会古通今”,书法家李铎概括他的书法特点“奔放、遒劲、俊秀”。这些评价虽高,但并非言过其实。

苏东坡曾与自己的外侄谈论作书之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若想在书法艺术上登堂入室,不仅要有勤学苦练、秃笔成山的“书内功”,还要有读书万卷,腹笥甚富的“书外功”。廖奔作为知名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学史,尤其是戏曲史有精深研究,对戏曲创作、旧体诗词创作等也是行家里手,成果丰硕。他虽非以书法为主业,但对书法理解之深、兴趣之浓、所下功夫之大,不在专业书家之下。与我聊天时,他也曾认真提到自己书法的不足,觉得用笔尚欠沉郁苍老之味,用墨尚乏枯润浓淡之变等。

他说自己曾经反复琢磨王铎和林散之草书,学习和感悟他们一笔连写多字的用墨枯润变幻之妙,但深感功力不逮,难以企及。他还说最近正在临写汉隶和魏碑,也写一些篆书,期望以此增加作品的拙朴之气、沧桑之味和厚重之感。

我惊讶廖奔对自己的书艺竟有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想来这主要得益于他的深厚传统学养,以及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与不断反省的虔诚态度。缘于此,我们有理由对他的书法抱有更高的期待。

——作者系著名文艺理论评论家、安徽省文联副主席

书家品艺

一、李铎:书法要有文学底蕴

廖奔先生我很早就认识了,知道他是著名的作家、文学家、戏曲研究家,他的文学底蕴很深。学习书法要有文学底蕴,字外功夫很重要,没有这个功夫很难提高。

从他的书法作品看,平时临帖临得很多,临得很深,特别对米(芾)的、黄(庭坚)的东西,很用心,字里行间容纳很多米和黄的用笔特点、结构特点,所以字写出来,一个是很奔放,廖“奔”嘛。字写出来一个一个死死的呆在那,就没有多大意思。字要奔放,奔放就是一种活,一种活力的表现。字源于象形,现代已经脱离了象形,但是依然有象形的影子,是方块字,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结体形态,不同的结体形态给人以不同的艺术形象的印象。有的字像坐那,有的字像弯腰,有的字像前进,有的字像高扬……等等,给人感觉是很活的。他的字写出来是奔放的,是活的,活的东西都有精血。

第二个是遒劲。字是由不同的笔法构成的,写这一笔、这一划时,有狠力用进去,赋予这个笔以力量、以骨力。就像一匹马,四肢伸展开来特别有骨力,不会像是肥猫。你看徐悲鸿画马,显示出来一种力度。

再就是俊秀。写出字来不能胡呲八岔,就像画出来的画跟猛张飞似的,那几年全是这种画法。

还得有文气,得有内涵、有内在的东西。他的书法给人感觉很清秀、很文气、很俊秀,所以很耐看。有的字挂起来,你到跟前一走一瞥就过去了,没有什么特色。有的字到跟前看一看,哎,还想看一看,再仔细看一看,一看三回头,有看头、有嚼头、有韵味,就是好字。所以我说他的书法发展前景很可观,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欧阳中石:书法要遵古求新

我和廖奔先生是老朋友了。原来光知道他是戏曲学者,是戏上的朋友,没想到他写字也写这么好。而且,关键是他笔法很好,了不起,出我意料。看了他的书法行书,可概括为“酣畅”二字。我突出的感觉是,行笔酣畅,受过严格的训练。关键是遵古法,又符合时代的要求,融化了古代的、现代的内涵,古新都出现了。所以我看了感慨很深:这字怎么能写成这样呢?为了表达心意,我为他写了八个字:“笔行酣畅,融化古新。”落款为:“廖奔先生书作读后得句。”

三、张海:神融气畅会古通今

最近集中看了廖奔先生一批书法作品,印象很深刻。如果用简单的几个字来表示,就是四句话:心手双畅,法古求新,潇洒俊逸,返朴归真。

所谓心手双畅,作为一个书家创作时的状态,要心到、手到,按孙过庭的说法就是“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廖奔先生之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与他长期以来崇尚经典、学法古人有关。据我所知,他把历代大家行草的代表作品基本上都临摹了,当然主要是受怀素的《自序帖》、米芾的《蜀素帖》等影响比较大。他宗法古人,学习古人经典,现在已经形成自己书法的风格,即潇洒俊逸、典雅伟岸,字写得非常阳光,不是畏畏缩缩的。

当然作为衡量草书的基本标准,除了写得心手双畅、比较流动以外,他还能够动中有静,这是比较难的,所以他除了潇洒俊逸以外,又能返朴归真。返朴归真是潇洒俊逸的又一次升华,已经不是继承的问题了,而是学识问题了。廖奔先生既是理论家,又是戏剧家,而且诗词曲赋都成就很高。正是由于这些学术的支撑,所以他书法达到比较高的造诣。当然,仅仅有学术素养,远不能够成为书法家。但书法家又必须有足够的学术素养作为支撑。如果没有学术素养的支撑,他可能会写字,可能成为书家,但是肯定飞不高也跳不远。廖奔先生恰恰能在技法和文化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于是达到了现在的成绩。

廖奔先生工作很忙,能够把书法作为爱好坚持下来,一个是不容易,另外坚持下来也不一定都能达到这种水平。至于他草书中间表现的个性、章法的变化无常,还需再去仔细研究分析。总的来说,按草书批评的几条标准衡量,廖奔先生已经娴熟掌握了技法。因此我给他写了八个字:“神融气畅,会古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