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亲自做的这26张PPT,教你高效管理时间,看完整个人都通透了

作者木沐

來源:职场木沐说

编辑:早读堂-刘小妹。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已过,又逢大年初一,有多少人寄希望于在新的一年脱胎换骨,重新来过。

年初理flag没有问题,但是最让自己羞愧而尴尬的是,往往年终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各种计划和承诺时,却发现真正完成的寥寥无几。

这才发现,太多时间被浪费,太多精力被分散。时间的碎片化也让我们越来越失去焦点和重心,样样做,样样松,没一样能拎得起来。

时间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下子提到日程。佳节之际,木沐特意找到全球最年轻亿万富豪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亲自做的这26张PPT。

可以说这26张PPT是小扎能够轻松而高效地管理时间和精力的核心理念和武功秘籍,真心希望我们都能从之受益。

时间常有,时间在于优先。

木沐解读:

时间不够用只是假象,关键是我们是否将所有事情进行优先级排序,将时间和精力分配给了最重要最优先的那些事情,而不是浪费在无聊,睡眠和娱乐上。

每天只计划 4~5 小时真正的投入工作。

木沐解读:

其实我们每天只有4-5个小时能专心致志并精力充沛的工作,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心无旁骛地工作,高质量的产出和输出。

当你在状态时,就多干点,不然就好好休息;有时候会连着几天不在状态,有时在工作状态时却又天天忙活12 小时,这都很正常。

木沐解读:

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灵活安排工作强度和工作量,而不要勉为其难或过分焦虑不安。

重视你的时间,并使其值得重视:你的时间值1000 美元/小时,你得动起来。

木沐解读:

不管怎样,我们的工作时间都是有价值的,对得起这份收入,对得起这份时间,更对得起自己。只有如此,你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不要多任务,这只会消耗注意力;保持专注,一心一用。

木沐解读:

多任务并行容易丢三落四,三心二意。而一个时间段专注做一件事,然后接着做另外一件,更为高效。恰如电脑芯片CPU可以并行处理多程序,但人却不能,同时干几件事只能分散你的注意力,务必单核处理。

有研究表明大脑在调整注意力从某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的时候,能量消耗加大。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处理不同的事情,容易让大脑疲劳。

养成工作习惯,并持之以恒,你的身体会适应的。

木沐解读:

“习惯成自然”同样可以应用在工作中。在细节上专注,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必然带来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让优秀成为下意识和自然发生的事情。

在设定的有限时间内,我们总是非常专注并且有效率。

木沐解读:

给自己的工作或项目设置时间节点,比如milestone(里程碑)和deadline(截止日期)都是比较好的方式,定期review(回顾),检查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会更有效率。

进入工作状态的最佳方式就是工作,从小任务开始做起,让工作运转起来。

木沐解读:

当我们要开始一项“声势浩大”的项目,比如做一份商业计划,可能一开始有点无从下手,不如先从一些简单的任务如回复一些重要的邮件开始,有助于让自己渐渐进入工作状态。

期待完美收工会令人窒息:做完事情要胜于完美收工—— Facebook 办公室墙壁上贴的箴言。

木沐解读:

完成,好过完美。追求完美的前提是先完成,只有完成,我们才有机会根据时间、精力和手头资源对细节做调整和修正,朝向理想的目标继续努力。

我们经常为了追求完美,陷入细节的论证而忽略了行动本身;或者即便开始执行,也会因为局部的不完美而灰心丧气。

工作时间越长,并不等于效率越高。

木沐解读:

加班并不意味着你做出更多的成果或创造更大价值,反而有可能是因为你不够专注,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不要以为坐在桌子前就是在工作,在工作时间把当前的任务完成,不要熬夜工作。

“把思考和执行区分开,以便更快执行,更好思考。”——Sol Tangury

将无需动脑和需要动脑思考的任务分开做,这样效率更高。

木沐解读:

理想状态下,我们可以先思考,想出好点子后再一一执行。

将非脑力劳动(执行)和脑力劳动分开,这样效率更高。 如果做一段时间,就停下手头上的工作去回想的话,自然就慢下来,效率降低了。

有会议就尽早安排,那些用于准备会议的时间往往都被浪费掉了。

木沐解读:

比如你把重要的会议放在下午4点,你会很容易为此焦虑,资料有没有准备好,会议是否会开展顺利,参会人有谁会缺席等等,这之前你会一直想着这件事。

试着将重要会议安排地早一点并做适当准备,这样你就可以安心地做其他工作了。

“一个小会,也会毁了一个下午,因为它会把下午撕成两个较小的时间段,以至于啥也干不成。”——Paul Graham

把会议和沟通 (邮件或电话) 结合,创造不间断工作时间

木沐解读:

可以将会议安排在上午或下午早些或晚些时间段,而非中间时间段。这样你开完会或开会前还会有大段时间专注工作。

如果需要和他人联系,可安排一段时间只开会、发邮件或电话沟通。如果你一整天都在联系别人,会打断你的工作进程。

一整天保持相同的工作环境。在项目/客户之间切换,会效率低。

木沐解读:

这其实是精力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将同类型工作放在同一时间或批量处理,然后再开始做第二种类型的工作,以便降低不同类型工作之间的切换成本。

如果在完成内部工作任务和对外面对客户之间来回切换,并不高效。

工作—放松—工作=高效(番茄工作法)

木沐解读:

克服拖延症。高强度工作之间都有着拖延。

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相对于GTD更微观的时间管理方法。使用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把不切实际的任务分割成合理的小任务,只要每天都完成小任务,你就会越来越接近那个大目标了。”——Maren Kate

木沐解读:

这条虽然来源于体育运动,但是同样适用于工作上的项目管理。将复杂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然后指派每一个小任务的负责人(很可能都是自己)和预计完成时间。根据时间进度检查每一个小任务和每一步的进展。

从来没有两个任务会有相同的优先级,总会有个更重要,仔细考虑待办事情列表。

木沐解读:

没有两项工作是同等重要的。需要权衡轻重缓急,比如列出当天要做的事情,然后确定优先级,就是有效的管理时间的方式。

“只去做那件有着最大影响的事情。”—— Jason Cohen

必须清楚白天必须完成的那件事,是什么。

木沐解读:

必须清楚你当天一定要完成的一件事。一旦确定,就要集中精力尽快完成它。能够尽早完成更好,这样如果仍有时间和精力,你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做其他事情,否则只会越拖越晚,最终完不成或干脆放弃。

把任务按时间分段,就能感觉它快被搞定了。

木沐解读:

复杂任务难以入手,好像全都需要做。不如把任务按等量时间划分,如此一来,让人感觉任务就快完成了。

“如果某件事其他人也可以做到八成,那就给他做!”授权并擅用他人的力量。

木沐解读:

学会让别人帮你做事,而不是单打独斗或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这样既可以解放你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激励他人。想要真正提高效率就不要怕让别人帮你工作。

“昨天的全垒打赢不了今天的比赛。“——Babe Ruth把昨天翻过去,只考虑今天和明天。

木沐解读:

不要因为过去的成功或失败而分心。专注眼前。过去的事情无法更改,能做的就是从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我们更应该着手现在和未来,聚焦当下,将手头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就会慢慢成就未来。

给所有事情都设定一个期限。不要让工作无期限地进行下去。

木沐解读:

设定合理或稍微挑战性的时间期间,对于我们如期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很有帮助。花太多时间在一件事上或是不断推迟这件事都会导致停滞不前。

针对时间紧或有压力的任务,设置结束时间,万事皆可终结。

木沐解读:

本条与第22条类似,但稍有不同。对于时间紧压力大的任务,设置结束时点可以让整体任务目标更加明确,避免项目拖延,更容易达成目标,完成任务。

“为每件事都设置一个提醒程序,不要以为你一直能记得清楚。”——Julien Smith

多记,多做笔记。

木沐解读:

不要以为你能记住每一个好想法。无论是用笔记本、记事板、还是手机应用,随时记下你的想法。安装一个APP,随时记录,随时查看,同步到云上也不担心遗失,是非常好的选择。

进入高效状态后,记下任何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比如Google搜索词、灵光乍现的想法、新点子等等。如果你把它们记下来,它就不会再蹦来蹦去了。”——Steven Corona

木沐解读:

工作的时候记下任何突然出现在脑子里的想法,比如写在便签纸或笔记本上,这样它们就不会停在脑子里让你分心了。你可以不去想它同时又不会忘记。

等工作暂停或结束后,可以统一查看刚才记录下的内容,做进一步追踪或研究。

休息,休息一下~

木沐解读:

学会休息,比学会工作更重要。

写在最后:

当我在大年初一将这份时间管理秘籍整理完,对我仍有很大触动,回顾自己过去在管理时间和精力上,原来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部分。

也许我们不会一下子将所有方法全部用上,但一定可以找到一些立刻就能运用或者加以改善的,那就开始去做吧。

我们无法延长一天24小时的时间,最聪明的策略就是充分利用有效工作时间,做好精力管理,使其保持在高水平能量状态,在新的一年里步步为赢。

作者:木沐,清华大学MBA,LinkedIn专栏作家,战略总监,10年以上知名外企高管经验,专注于职场和个人成长领域研究。

本文由职场木沐说原创发布,授权互联网早读课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 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