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正确地思考,这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事

作者李善友

來源:混沌大学

编辑:早读堂-刘小妹

如何正确地思考?

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创新院的课程上,给出了2个批判性思维工具:逻辑三恰与可证伪性。

虽然有些难懂,但却是非常基础的思维训练模板,让你学会远离“谎言”的世界,用正确地逻辑去思考。

授课老师 | 混沌大学创办人 李善友

人人都是掘地蜂

真正的决策者不是你,而是你的思维模型

当你做决策时,靠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思维?

谁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 掘地蜂有思维吗?

在《穷查理宝典》里,芒格讲了一个故事,有一种蜜蜂叫掘地蜂,它有这样一种能力:

挖一个洞,往里面放一些储备的粮食,把娃儿生在里面,然后拉一些粮食进去,等娃儿孵出来之后,让娃儿自己吃粮食,它就不管了。

研究蜜蜂的科学家一直盯着它看,发现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掘地蜂每次把食物拖到洞口时,它并不是立刻把食物拖进去,而是把食物留在洞口,他自己走进洞里面去检查一下它的孩子还在不在,然后再出来,把食物拖进去。

这个行动惊动了科学家。难道掘地蜂有智力吗?它怎么会做这么复杂的动作?它怎么会有观察、判断、决策?

于是,科学家后来尝试把食物移开,离洞口远一点,可是当掘地蜂出来,又找到食物时,还是重复了先前的动作:把食物拖到洞口,停下来,进去检查,再出来拖食物。

科学家重复了40次,结果是掘地蜂永远都在做这样的动作。

后来,科学家突然明白,掘地蜂这种复杂的动作并不是因为它有思维,而是它的基因里,内置了这样一个现验的模式,让它这样来做。

我特别喜欢的哲学家,也是脑神经科学家丹尼尔·丹内特,由此发出疑问:

你凭什么确信你自己不是掘地蜂?

你看起来像一个人一样在思考,你对每一个场景进行判断,做出决策,采取行动……但所有最终的复杂行动,真的是你理性思考的结果吗?

  • 最有效的学习,是训练如何思考

事实上,人的大脑有两种心智,系统一的直觉,由基因决定,甚至连系统二的理性,也不是由主体决定,而是你主体脑子里边,既定的思维模型来决定的。

换句话说,人类有99%的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自发式反映——人人都是掘地蜂。

所以,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说:

①基因是决策者,大脑则是执行者。

②基因为我们服务?恰恰相反,我们存在是为基因服务的,帮助基因制造他们的副本。

另外的1%呢?由既定的思维模型决定。

我们以为是「我」在做决策,其实是我的「思维模型」在做决策。

所以,最有效的学习一定是训练我们如何思考,而不是如何获得信息。

在未来,获得信息越来越不重要, AI甚至可能一下子把芯片植入到你的脑子里。

但是如何思考,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

打破思维模型

要掌握这2个批判性思维工具

思维模型促成了我们人生的边界,打破这些思维模型,就是我们进步的不二法门。

如何打破?你需要掌握两个批判性思维工具。

  • 批判性思维工具一:逻辑三洽(哲学)

世上根本没有真理,大家会感觉很悲伤、惶恐,

我按照什么东西来批判,按照什么东西来决策,按照什么东西来行动呢?

我的建议是,世上没有真理,但有暂时的正确。

如果你找到那个正确的理念,你就可以把你的决策、判断、行为建立在正确的基石之上,在这个梯子之上,继续往前走。

什么叫正确?

这个标准就叫逻辑三洽,来自我的老师王东岳。

①逻辑自洽 ——理论和实践一致

你的信念和你能观察到的证据之间,是相合的。

②逻辑他洽 ——理论和其他公认的理论一致

你的理论,必须跟你不能否认的,尤其那些基础学科的理论,不能发生偏差。

举个例子,假如要判断一个学说是不是一个伪学说,很简单,你把它跟我们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科学理论相比较,假如不符合,就不能完成逻辑他洽了。

③逻辑续洽 ——理论和新信息量达成自洽

新出现的信息和知识,能够跟你既往的逻辑发生一致。

现在,把你所有的信念,用逻辑三洽的标准检查一下,是不是有一大部分无法通过?

一切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心理学,其目的都在于使我们的经验互相协调,并将它们纳入逻辑系统。

——爱因斯坦

我再问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正确」的比例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通常的看法是增加,但事实上,信息量的增加不但不意味着正确度的上扬,反而意味着正确度的下降。

因为当新的信息量,与原有的逻辑模型不能发生逻辑续洽的时候,必须有一个更大的模型,和新的信息量之间发生自洽,这个时候原有的模型就破溃了,接着,又是一个新的信息量出来,无限循环……

想想看,为什么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全是这个原因。

所以,我希望你能养成这样一个逻辑训练:

  • 无论你多么喜欢的一个观点,你要检验它背后的逻辑是否自洽;
  • 无论你多么讨厌的一个观点,你也要检验它背后的逻辑是否自洽;
  • 一个观点即使再多的人相信,即使再权威的人相信,如果他不符合逻辑三洽,你必须要质疑他。

最近我特别喜欢的微信公号是六神磊磊,建议大家可以看一看。

一个人蠢,往往不是蠢在论点,而是蠢在论据。

——六神磊磊

  • 批判性思维工具二:可证伪性(科学)

西方的科学思维无外4个字,假设与证明。其中,对假设进行检验,有两种方法:

①证实法

如果一个理论是正确的,就会出现相关的证据,如果相关的证据出现了,证明这个理论对了。

②证伪法。

如果一个理论是对的,它就会有相关证据,如果相关证据没有出现,这个理论就是错误的。换句话说,这个理论一定要能够提供出一种让别人证明我错了的方法。

请问各位,在科学界,最重要的是证实还是证伪?

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识恰恰相反,在科学界,最最重要的是证伪,而不是证实。

一个不能提供证伪性的科学,基本主流科学是不相信的。

一个理论在告诉我们什么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它一定应该告诉我们,根据这个理论,什么事情不会发生。如果理论认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了,那就证明这个理论错了。

如果某个科学家,堂而皇之地把证明自己可能是错了的扳手交给你,就证明这是一个科学的基础。

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哲学里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提出,是否具备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第一指标 ——我并不一定要证伪你,但是你一定要具备可证伪性。

波普尔在书里提出,有2种东西都不属于科学,都不可证伪:

①弗洛伊德

主流心理学界很鄙视弗洛伊德,原因就是,弗洛伊德有一个主要缺陷:

他提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看起来非常有道理的假设,但他从未严格地以科学的方式采取关键的第二步,对假设进行证明。

②占星术

有没有发现,把任何一个星座的话拿给你去看,都是像的?

再举个例子,心理学里面曾提出——小精灵假设

说的是人的大脑里面有两个小精灵,他们控制了人类一切的思想和行为,但有一个问题是,你看不到他。这个小精灵有一个能力,如果你去观察它的时候,它就隐身了。

这就叫不可证伪性,理解我在说什么吧?

所有这样的话,请你都不要信。

✦推荐书单:

《穷查理宝典》 查理·芒格著

《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著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著

《机器人叛乱》 基思·斯坦诺维奇著

《超越智商》 基思·斯坦诺维奇著

《这才是心理学》 基思·斯坦诺维奇著

* 本文根据1月27日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创新院的课程整理而成,内容仅为全部课程的1/4。更详尽,戳此领取听课资格,即可听取完整课程。

本文 混沌大学原创发布,授权互联网早读课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