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百心百匠》寻访“高净值”技艺,复活传统文化100集够吗?

《百心百匠》的价值,并不是要让当代人集体反思对传统的“反叛”,它用平和的口吻、真实的视角为一代匠人作传,他们的精神,才是我们应当记住的。

作者:子木

来源:传媒大眼

影视文化领域一直在寻找一种稀缺资源:真正具有中国基因和传承价值的典型代表。而民间手艺恐怕是活着的,集人文价值、地域文化、民间智慧、传统审美表达与一身的“高净值”资源。

近年来,手艺,一直是行业关注焦点,《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非凡匠心》等人文纪录片都以“手艺”和“匠人”为核心,让大众看到哪些藏在民间或时间深处的手艺。如果说这些表达和展示让我们第一次接触并感受到它们的精妙,接下来,更具价值和生命力的探讨应该是什么?

近日,湖南卫视一档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成为大众关注焦点,它没有用猎奇的视角去“揭秘”,而是身体力行地,让手艺不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大“匠”至简,用留白代替喧闹

保持“客观视角”和“距离感”的观察,是以往多数同类节目采用的模式,交流也往往是“采访式”的口吻,而《百心百匠》却打破了这种界限,让我们真正“进入”匠人的生活。

节目邀请多位名人精英探访民间匠人,一对一地向匠人学习传统技艺,通过讲述名人深度体验的故事,让人们重新发现匠人和手艺的价值。

尽管是这样一个看似目标感很强的设定,但节目并没有以“学会”或“做成”为标准,而是强调对工艺和精神的感受。

李亚鹏跟着古法造纸非遗传承人张逢学学习造纸术,70余道工序,仅凭几天是完全无法学到的,但只有体会过,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精要,连“切番”这样的一道工序都要大费气力。

柯蓝拜访夏布制造的匠人,才体会“丝丝皆辛苦”,根根丝线交织在一起,也有着相当繁琐的工序,这些,只有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功夫,才看起来易如反掌。

难得的是,《百心百匠》坚持一种朴素、深沉的表达。与以往节目惯以噱头吸引观众不同,它回到了一种去繁就简的表达形式。没有营造气氛的花字,没有刻意制造情绪点的“金句”,它用“留白”代替“喧闹”,却意外地让人感动。

每集几乎都有泪点,但这种情感触动并不是“剪刀手”刻意为之,而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匠人和体验者的真诚和敬畏。这种敬畏,来自技艺、来自先辈、来自我们文化中因人而来的鲜活的传承。

《百心百匠》预计拍摄100集,以季播的形式来展现100种技艺,这种规模和体量,十分少有,同时也是一种绝对的坚持。节目组在选择技艺时,会尽量优先选择需要保护和抢救的技艺。因为“很多工匠技艺没有传承人,很可能说断就断了”,需要尽快“抢出来”。

尽管《百心百匠》或许短时间内不会迅速“流行”,但它的规模效应,和为技艺的持续发声,才会对手艺产生真正的价值,也会成为一本可以影响未来的“文化长卷”。

串联“人”和“艺”,让文化产生“通感”

之所以称为手艺,是因为这些技艺“活在”匠人们的手艺,他们是一门手艺精气的体现,同时,又是我们看到一地生活和文化延续的一面镜子,只有打通“人”和“艺”,才能完整看到手艺的面貌和它的历史溯源。

我们通过名人“学徒”,与匠人和他们的技艺实现“对话”。

李亚鹏摆放的造纸老艺人,看到他们对枯燥、繁琐、重复的手艺的执着。古法造纸传承人刘晓东和几个70岁以上的老汉,每天都要上山去运造纸原料构树皮,翻山过河,经历百余公里的颠簸。而他们制作出的纸张又千年不腐,李亚鹏颇为感慨: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能提到“千年”两个字,是很难的。

与李亚鹏一样,当我们真的深入了解匠人和他们的技艺,会打开完全不同的视域。这些匠人,多是一直生活在一地的风土之中,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手艺也是一样,做一辈子。他们大都不善言辞,但聊起技艺来,却往往动情。

从来都坚持“免费修琴”的吴门琴派古琴大家裴金宝有过一次奇遇:他分别受两位朋友嘱托修琴,看到琴,他才惊觉,这两张古琴是同时出自一个琴师之手,它们分别了447年,竟然在自己家聚首。

看到它们,让裴金宝有说不出的感受,他从来都不把琴看作是物,而是当作“人”,他于它们是有情感的,两张琴百年后相逢,却很快又要离散,他感慨这样的缘分,也可惜它们百年只能“拥抱”刹那。在经过主人同意,裴金宝特意在一张纸上做了两张琴的拓片,以这样的方式,留下印迹。

裴金宝在说起这段故事时,极度哽咽,那种情感是那么地朴拙,又意味深长。而有幸的是《百心百匠》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故事。

应当看到,《百心百匠》所选的技艺,都是仍活在生活中的,包括皮影、驯鹰、古琴、造经、织布、制茶、砖雕……这些并没有成为“博物馆”的老古董,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仍有巨大关联,这个标准,是手艺的价值,更是传承的价值。

活态传承,是传文化和精神

在传统民艺领域,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如何传承?

《百心百匠》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断代”。陕西的蔡侯纸,如今还坚持做的多是70岁以上的老匠人,这让孙冕很难过,当他握住老匠人被砸得像枯枝一样的手,不禁动容,老人用这样的双手去琢磨古人留下的技艺,他们的坚韧,让手艺一直活着。

所有进入《百心百匠》视野的技艺命运不同,有的几乎无以为继,有些尚有年轻血液开拓。

而不同的境遇也因为《百心百匠》获得更多有益的关注。据制片人朱坤介绍:“李亚鹏学习造纸的那期播出后,有人说愿意购买那些纸。近来还有一些文创公司、设计团队找到我们,说希望加入一些更加现代化和年轻化的设计元素或科技理念,与这些匠人开展合作。”

不过,一时的触动是否能真正带来一项技艺的再繁荣,尚需时间考验。毕竟,传承需要时间,因此,李亚鹏想用30年复活传统文化,孙冕要用100集的体量去完整展现我们当下的“手艺地图”。

当然,一味追求所有技艺的活态传承,也并不“现实”。毕竟,有很多手工艺作品已经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而成为一种“过去时”,那我们当下对它们的关注在哪儿?

《百心百匠》给出了答案:传承,不光是技艺,更是要传承文化和精神。

毋庸置疑,这些技艺是中华文明、祖辈生活智慧的凝练,是文化的根。就像孙冕在节目中所说:“造纸术四大发明之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一无所知,寻根而去。”这种“溯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经历的。

因此,《百心百匠》的价值,并不是要让当代人集体反思对传统的“反叛”,它用平和的口吻、真实的视角为一代匠人作传,他们的精神,才是我们应当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