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论】创新中国的逻辑:从“龙套”到“国际巨星”

《创新中国》,一部纪录片,上了2月份的微博热搜榜,风头十分强劲。《创新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并在深圳卫视播出。这部片,被打上了浓浓的深圳烙印。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中国”,深圳是最好的观察维度。

就在15年前,中国还被称为“世界工厂”,以制造业为抓手的中国,赶上了全球化经济浪潮,并在国际分工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世界制造业中心。当时,大批港商来深圳投资办厂,“南下打工”成为一代中国人,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的首选。不可否认,他们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奇迹的重要缔造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中国可能没这么快获得世界GDP第二的经济体量。甚至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也将4位中国女工的照片放上了封面,并对她们(实际上是整个农民工群体)表示敬意。“Made in China”一度成为中国的符号。

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基本工资的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订单减少,意味着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已过。外资工厂纷纷转移到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国家,这意味着中国要发生转变。既有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

深圳的感受是最明显的。每年春节之后,“用工荒”都会出现。工厂给的这点工资,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的青年人了。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这已经不是80年代的中国了。

从“制造”走向“智造”,从速度走向质量。这就是“创新中国”的开始。作为以往制造业重镇的深圳,也在此刻发生了华丽转身。多家企业不仅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而且技术已经抵达该领域的世界前沿。比如腾讯、华为、中兴等老牌企业,从一开始的追赶,变成今天的领先,并逐步掌握IT、通讯、网络等领域的话语权与主导权。而后起之秀如华大基因、大族激光、大疆无人机等,也快速进入国际领先水平。深圳迅速成为了耀眼的创新高地

有人曾怀疑,中国的工业水平其实挺一般,科研能力从哪里来?《纽约时报》感叹,中国的优势不仅是充沛的劳动力,还有充足的高端人才优势。事实上,中国教育体系中,涌现了很多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在制造业主导的往日,他们被忽视了,成为了工业体系的边缘人。当时,他们难以在国内找到好工作,不少人来到美国,甚至成为了当地科研的中坚力量。《创新中国》一片也解答了这一疑问,在创新主导的今天,他们的能量彻底被激活。不仅博士们有了用武之地,甚至远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华裔学者,也回归祖国。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科技研发水平突飞猛进。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对于人才引进的力度,堪称全国领先。在“创新中国”的逻辑下,人才是最重要的,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关键。知识的驱动,才是创新中国战略的核心。深圳多年前就开始实施孔雀计划,着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孔雀计划”,其寓意是“孔雀东南飞”,纳天下之英才为我所用也。一时间,风起云涌,这座昔日的制造业城市,已经转变为日新月异的创新之城。在90年代创造增长奇迹的深圳,在21世纪10年代,又创造了另一个奇迹。这就是“创新中国”的实践模板。

今天,中国人的底气从何而来?在基因、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领域,中国已经足以匹敌美国。中国已经不是那个只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力大国,而是一个在学术、科研、文化等方面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国家。而且,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是,“人的解放”还在继续。“创新”的领域,远远不止高科技产业的解放,而且是“文化”的释放。每个人都可能是创新者、讲述者。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多个中国文化品牌——包括瓷器、餐饮、小吃、纺织品、手工制品,已经包装得非常现代,满怀信心地走向世界。他们已经有足够底气,与国际一流品牌进行对话,并在话语权上分庭抗礼。有谁想到,以前的“地摊货”,有一天也能走上红地毯?

这就是创新的中国!满是点子的中国!今非昔比的中国!从“著名的龙套”,到了今天站在国际舞台的中央。在国际社会中,中国不再是个做脏活累活的苦逼角色,现在,全世界愿意倾听的中国的声音!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巨变,也是一个社会的伟大进步。深圳是一个缩影,也是领风气之先。请观看《创新中国》吧,这里的故事,有你,也有我。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