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将于11月23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孙晓云

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全国书法展、兰亭奖评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导、硕导,苏州大学博导,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

荣 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和三次省部级劳模,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宣部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江苏省委省政府首届“紫金文化奖章”、全国七次书法大奖等。

出 版

《书法有法》

《孙晓云书法精品选》

《不忘初心——孙晓云书法》

《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

《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历代家规家训选》等

展 讯

展览名称

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荣宝斋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江苏省美术馆

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

展览日期、地点

2018年11月23日至11月30日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

开幕时间、地点

2018年11月23日上午10:00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二层序厅

讲座时间、地点

2018年11月23日下午14:30

北京市西城区和平门外琉璃厂西街19号

荣宝斋大厦二层多功能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孙晓云一直致力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美德。近年来,她集中创作了“中华传统德育经典”系列,先后用小楷书写《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新近又完成了《历代家规家训》的创作,累计10万余言。这些体现中国书法艺术魅力、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书法精品的面世,受到热烈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孙晓云立足经典,传承文脉,潜心书法,孜孜不倦。三岁伊始,就在母亲的启蒙下临池学书,至今已经六十载。在洞悉古人用笔之理与笔法嬗变源流的基础上,对各种书体准确理解、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笔精墨妙、韵浓情真、灵动秀劲、自然天成的书风。

同时,孙晓云非常注重书法理论思考和总结,《书法有法》一书先后由国内外六个出版社出版,十七年来畅销不衰,二十六次再版,印数突破二十万册,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进程中,孙晓云以坚实的传统帖学功底、鲜明的个人书法面貌以及精到的书法理论研究,成为当今江苏书坛的领军人物和当代中国书坛的代表人物。

孙晓云拓展了中国书法,书法也成就了孙晓云。她是全国书法界唯一连续参加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的党代表,现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她也是江苏首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

“紫金文化奖章”是由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文化艺术最高奖。当前,江苏正在着力打造高显示度的江苏文化标识,加快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她创作的“中华传统德育经典”系列书法作品,是不可多得的文艺精品,是江苏乃至中国的文化标识。《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不仅作为重点项目列入江苏文艺名家名作工程,更是江苏为“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专门举办的晋京重头展览活动。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次展览,孙晓云通过百余件书法作品,展示了她对传统与创新的深刻思考。衷心希望大家通过展览,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阅读中华优秀典籍的同时能够享受书法之美,感受中国汉字、中国文化的魅力。

不忘初心,与古为新。衷心祝愿孙晓云书法艺术之树常青,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奉献给伟大的时代!

——节选自《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前言

作品欣赏

对话孙晓云

▲采访现场

牢记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李世俊:孙主席您好,很高兴今天能够采访您。在去年年底举行的第十次文代会中,习总书记讲到,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您是怎样理解总书记这句话的?

孙晓云:我作为江苏省主席团成员,有幸参加了此次文代会。亲耳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我认为这是继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讲话。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习总书记引经据典、提纲挈领,而且对全国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回江苏后,除了组织传达学习讲话精神之外,我自己也在逐字逐句地领会。去年年底我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名为“不忘初心”的书法展览,其中几件作品写的就是我自己对习总书记讲话的体会及习总书记讲话用典内容,反响很不错。

孙晓云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孙晓云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李世俊:们一直在做“‘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社会反响非常好,这个活动不仅能把习总书记用典的内容诠释出来,还可以用书法的形式将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现出来。

孙晓云:对,这点非常好。我这次展览题目之所以取名为“不忘初心”,其实也是受习总书记讲话内容的影响。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叫“方得始终”。我经常想,作为书法家,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回想自己三岁学书,已近六十年,回顾自己的学书历程,我认为初心就是我对书法的热爱,对传统经典的喜欢。书法的一笔一画、一个姿态、一个结构、一本帖、一块碑,这些都是我学书的动力,它就像一个磁盘把我紧紧吸住,让我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法的魅力。所以我们要始终记着我们的初心,经常地自我反省,初心是否还在我们身上,如果是我们的初心有所减弱、有所偏离,这就会影响我们对书法事业的追求。书法让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手里有活干”。这也是根据习总书记的四句话幻化而来的自己在习书过程中的体会。我们要有活干,要不忘初心,要把对中国书法的热爱、传承与肩上的重任结合起来,始终要知道我最初是为了什么,最终达到什么;最初是对中国书法的喜欢,最终是要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达到对中国传统书法的继承和发扬。

孙晓云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孙晓云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站在历史高度,传承传统文化

李世俊:您刚才说自己三岁学书,已近六十年。您生活于书香门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您对传统文化和现在中西文化的结合有什么看法?

孙晓云:我小的时候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在对西方文化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对传统的认识是一种接续性的、正常的、无想法的继承,前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学。然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融合,我们需要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书法。我们怎样来发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需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的这些问题和社会现象都是前人所没有遇到过的,我们站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碰到了前人所未碰到的问题。我们现在所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自立和自信,而我认为文化自信就是其中的一种坚定的表现形式。

孙晓云书杜甫《望岳》

扎根文化沃土,共谱时代华章

李世俊: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文艺界“有高原,缺高峰”“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对此您怎样理解?

孙晓云:我觉得“高峰”一定是在“高原”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前我们的文化生态可能遭到了一定破坏。就拿书法来讲,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用毛笔写字,这就是书法土壤被破坏的一个表现。现在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书法的学习非常重视,已经将书法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也抓得很紧。最近,两办又出台并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央宣传部会同有关部委历时多年,深入调研、充分酝酿、反复修改,起草制定了这个文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如果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自信。关于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具体地、一点一滴地将其丰厚的土壤慢慢培养起来。当有些东西被遗忘、被滞后、被削减之后,要重新恢复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这需要我们作出不断的努力。我得益于家庭传统的书法教育,像我这样的状况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不是太多。“强国之基在养蒙”,现在国家的政策实际上是让孩子在认识字的时候就接受传统文化的训练,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字都不会写了,连自己文化当中有标志性的书法、文字都遗忘了,那么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所以,我一直认为,文化自信始于书法自信,文化是民族的根,书法是文化的根。

孙晓云书《丙申春月纪事·江苏凤凰》

书写传统经典,传递文化自信

李世俊:在第十次文代会上,习总书记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作为书法艺术家,书法组织工作者,您认为应该怎样去践行总书记的讲话?怎样与时代同频共振?

孙晓云:我最近在书写《孟子》,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用小楷书写出来,《孟子》是最后一本,与前三本加在一起有六七万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虽然我承担了一些组织工作,但我首先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书法工作者、书法实践者。我们广大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习总书记提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是一个战略部署,在当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一个民族对文化不自信、对文化不继承,其实它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担子很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我从小到现在,做了几十年,用我的经历、我的体会、我的书法实践去重新唤回广大群众对于传统书法文化的学习的热情。我想书法本身的魅力和它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一定能唤起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我还将继续努力,用我的实际行动让传统书法重新走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真正地把它作为一个中国风度、中国精神、中国人的象征。

孙晓云《刊石行歌七言联》

感受文化魅力,推动文化发展

李世俊:孙主席,您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您当过兵、下过乡,在很多岗位工作过,这些阅历对您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孙晓云: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这半个世纪我经历过很多大的历史关头,当然对我的人生阅历是很好的磨砺,这些都是很好的人生体会。正因为有这样的过程,所以我才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我对继承中国传统书法体会很深,从小遍临诸帖,一笔一画辛苦练习,所以在体会书法的重要性方面,我可能比别人更加深刻一些。我要抓紧现在的时间,更多地用我的行动来感召别人,用我对书法的体会来说服别人、鼓励别人,让更多的中国人喜欢书法,让他们对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更有体会,也更有动力。

孙晓云书《论语》(节选)

孙晓云书老子《道德经》(节选)

来源:书法报道

版权声明:本平台推广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