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入导向”到“输出导向”的教学转变

作者简介:王红,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督导专家、广东省督学,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成员、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产业资本化、校长领导力与学校发展、基础教育、比较教育(中美教育比较)。参著《2001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简明教育经济学教程》《教育财政学研究》《流动儿童子女义务教育及财政问题研究》等。

在中外学生的比较中,作为教师,最纠结的莫过于明明我们的学生勤奋、知识基础扎实,然而却在表达、问题解决、知识应用等方面表现不突出。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表现也暴露出了类似的问题。这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工作任务要么没有思路、一筹莫展,等着听指令;要么即便能够着手工作,也是循规蹈矩,缺乏创新。

如果这种状况只是个别现象,也许是个体差异所造成的;但如果这种状况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种群体特征时,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其中,“输入导向”的教学模式应是首先要反思的。

教学模式不仅仅对教学效能有直接的影响,更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极为普遍和深远的影响。学生每天所要学习的内容都在以某种教学模式传递着,它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着强大的浸润效果,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某种定式。

所谓“输入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是以向学生大脑“输入”某些学习内容为主。当然,输入的方式可能是多样的,不一定是“灌输”,也不一定是“学生被动”学习,但学习终端指向的是学生的大脑。它是一个从知识世界到学生大脑的“由外而内”的封闭回路。只要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记住了、领会了、掌握了、理解了,在考试中能够解题了,学习的过程就算是完成了。在此过程中,学生大脑发挥的功能是“存储”。

而“输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从大脑中提取某些内容进行建构并输出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行为,它是一个从学生大脑到外部世界的“由内而外”的开放回路。学生不仅要记忆、掌握、领会、理解学习的内容,更要把学习的内容提取、建构、转化并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去,这样,学习的过程才算是完成,学生大脑发挥的功能是“加工”。

为什么说“输出导向”的教学能够培养智慧的学生呢?这里必须要明确的是,“输出”不是“复制”,不是把输入的内容简单复制或者模仿,而是必须进行“自我建构”,将输入的内容经过“自我建构”之后再输出,这样的过程需要调动起学生的高阶思维,而唯有调动高阶思维的学习才能真正达至深度学习,才能真正培养有智慧、有能力的学生。

我们要想改变学生善学却不善做、聪明却未达智慧的群体特征,就必须改变教学模式,由“输入导向型”教学向“输出导向型”教学转变。实现两种教学模式间的转变,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在“输入导向”的教学模式中,“输入”是目的;而在“输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输出”是目的,“输入”是手段。也就是说,学习的目标定位不是为了让学生向大脑输入素材,而是为了让学生从大脑中输出思路与方案。为了能够输出思路与方案,“倒逼”学习者进行相关知识和素材的输入。在这种模式下,“输入”本身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而成为“为了输出的输入”,“输入”成为一个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个基于输出的问题解决过程。

由“输入导向型”教学向“输出导向型”教学转变,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手段,这个媒介手段就是要建立明确的“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指向明确的输出,让学习过程更聚焦、目的性更强。“任务”贯穿于“输出导向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首先,教师根据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现实情境和学生的个体经验,将知识加工成为明确的待解决的任务并布置给学生;然后,学生围绕这一任务进行相关知识的输入,并与同伴结成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式学习,为探寻任务的解决方案进行交流、研讨甚至争论;最后,学习者再将建构的任务解决方案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进行呈现,完成输出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习不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学生围绕问题解决进行知识的输出,让知识能够真正地“生根发芽”。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项目式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输出导向”的教学实践模式。项目式学习将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情境的工作项目,由教师将项目分解成不同模块,学生分组围绕各自模块开展协作式学习,进行各种有目的的输入,并围绕要完成的任务,有效提取输入的积累,进行自我建构,形成解决方案。项目式学习通过贴近生活情境的工作项目有效地建立起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整个学习过程都变成了任务解决的过程。

“输出导向型”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深层次自信。在“输出导向型”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自我建构不仅使得各种知识长久地留存在大脑中,更能够深度明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够获得问题解决所带来的成功感,而成功感是自信必不可少的心理内核。因此,能经常体验有效“输出”的学生才能够有真正的、深层次的自信。而唯有当学生有了真正的自信,学生的学习也才会更加有效。(作者:王红)

《北京教育》杂志普教版